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曹璇绚 冯松山
神经外科的手术范围主要集中在颅腔和椎管,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和风险最大的。医生一直在探寻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大脑这片复杂的“生命禁区”。
4月8日,湖南日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在经历了从“用眼睛看”到“用显微镜看”的历程后,神经外科手术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用屏幕看的“神经内镜手术”。松果体肿瘤、镰旁脑膜瘤等过去显微镜手术不易探索的“生命禁区”被一一解禁。
肿瘤长在“鸡蛋黄”中心,显微镜手术成难题
年初,来自湘潭的白爷爷经常感到头晕脑胀,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接着双下肢无力,走路也逐渐不稳。在湘雅医院检查之后发现,他的脑部松果体区长了一颗肿瘤。
“如果将人脑比喻成一个鸡蛋,那么松果体肿瘤就长在蛋黄的中间,不论上下左右哪个位置,手术入路的长度与难度都是一样的。”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李臻琰副教授介绍,松果体的血管丰富,其血流量仅次于肾脏,周围密集分布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四叠体等重要结构和血管。
如果采用现在最常见的显微镜手术,创伤最小也需要七八厘米,加上颅外的部分,有十几厘米的长度,而且术中医生的视野并不好,肿瘤位置深,难以切除干净,甚至可能因穿刺引起出血,导致术后的并发症。
经过反复讨论与术前评估,神经外科决定为白爷爷采用最新的经颅神经内镜手术。
打开“房门”做手术,“禁区”被一一解禁
手术中,医生将一根仅4毫米粗的导管放入白爷爷颅腔内,看着电子屏幕操作内镜和器械,利用脑组织本身的生理间隙来切除肿瘤。
“假如人的大脑是一个房间,那么显微镜手术就像隔着一扇擦得非常明亮的窗户去看房间里的景象,虽然看得很清楚,但是会受到视野、光线等条件的限制,有些角落看不到或者看不分明;而内镜手术则是直接打开了房门,走进了房间,能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看清楚。”李臻琰副教授比喻,神经内镜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双“慧眼”。
与显微镜手术相比,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抵达,靠近肿瘤去观察肿瘤及周边血管、神经、脑组织等,让手术者看得更加清楚,手术更精准,避免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也避免盲目穿刺导致的出血。但神经内镜手术在硬件、技术上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提前做好医生的培训工作,让习惯了直视显微镜操作的神外医生适应面对屏幕操作的方式,还需要一定的器械硬件设备,如机械臂或气动臂的帮助。
最终,专家团队使用机械臂固定神经内镜,顺利地切除了白爷爷颅内松果体区肿瘤。由于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白爷爷很快康复。
据悉,随着湘雅医院神经内镜手术的发展,过去显微镜手术不易探索的“生命禁区”被一一解禁,术式已覆盖了前颅窝底脑膜瘤、岩尖部脑膜瘤、听神经瘤、岩斜区胆脂瘤等多种肿瘤。
“今后我们还将引入气动臂,比机械臂调节远近距离和方向更加方便,操作的自由度更高,能更好地开展神经内镜手术。”神经外科主任刘志雄教授表示,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已开展了近20例经颅神经内镜肿瘤切除术,其数量与质量皆位于国内领先方阵,其中经颅神经内镜切除听神经瘤、松果体区肿瘤等多起手术皆为省内第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涵敏
编辑:杨刚
本文链接:https://hnxjxqnews-wap.rednet.cn/content/2019/04/10/580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