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同学
2019-09-20 15:48:16 字号:

8001568825701890.jpg

湖南中医药大学,正和学生交流的卢芳国教授。图/受访者提供

本报长沙讯 今年教师节,教育部决定授予1432名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授予158名同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湖南中医药大学卢芳国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关于卢芳国教授,有很多故事,比如“最大牌旁听生”。她在学校当了整整5年旁听生,实现了从生物学到基础医学,再到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跨专业“三级跳”。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李伶俐经常发现,卢芳国下了课就跑到另外一间教室听中医专业老师的课。

卢芳国教授说,“当时我身上带着两个包,一个挎包里面放着我听课用的书;另外一个提包里装着我给学生上课的教案、讲稿;很多时候,我可能一二节是他们的老师,跟他们讲课;三四节跟他们一起听课,又成为了他们的同学。”

再比如“大龄博士”。2005年,卢芳国已晋升教授、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感受到自学与跟班听课学习方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她下决心考博。经过3年的艰辛复习,她47岁时,跨学科考取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成为当时国内罕见的大龄女博士。50岁时,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当然,对于她的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严谨了。“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实验数据必须精确,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对学生动手实验严格要求,卢芳国坚持了37年。卢芳国的学生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师李玲至今还记得,曾经一篇几十分钟的发言稿,就因为一个数据表述不清楚,她被卢芳国要求待在实验室,一直到纠正错误为止。李玲说,自己当时觉得委屈,在那里就哭了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后,卢芳国给我提了水和盒饭来,然后就坐在我身边看我吃完后,对我的发言稿进行一字一句纠正和修改。”

卢芳国说,这些孩子,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科研,他们要成为国家栋梁的话,就必须要有严格的学风和态度。

卢芳国工作研究之余乐于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她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达11年之久。每天下午4:30-6:30是她给学生辅导的时间段,由于辅导学生众多、辅导问题较为复杂,经常因讨论至深夜而留宿在办公室。她先后指导国家级、省级等大学生创新课题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级课外科技创新竞赛300余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27项;指导本科生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19篇,发表创新实践体会7篇;指导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省级研究生创新论坛一等奖、中国中医药优秀博士论文奖等10项;指导博士后获教育部博士后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0项、发表SCI论文等30余篇。

本报记者沈颢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何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