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集政
外地人到无锡,运河古街是不能不去的。2023年9月的一个周末,与爱人无锡行,运河古街是我们游览的第二个景区。
自古人们依水而居,靠水而生。无锡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著名的水乡。3000多年前,这里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此后吴王夫差又开凿了无锡古运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枢纽。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古运河成为滋养无锡的母亲河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早在乾隆年间,无锡就有了“布码头”之称,清末时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
晚饭后来到南长街。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历史水道在此相会,形成路河并行的双棋盘街区格局。此时华灯怒放,灯火通明,站在跨塘桥上,看沿河两岸民居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五彩斑斓的灯火倒映在河水里,热烈而梦幻。南长街依河而建,因水而市,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使这里成为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融合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的十里古街。“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是“运河古邑”南长街的生动写照。
南长街民居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建筑风貌,古朴典雅的雕花木门窗。古时为方便乘船出行,各家都有自己的码头。除普通人家的水码头外,还有达官贵人的“官码头”、寺庙的“神码头”、运送蚕茧丝绸的“丝码头”、装载砖瓦的“窑码头”等,形成古运河独特的“水弄堂”景观。
沿街的商铺也各显其能,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这些“前店后坊”的商铺依旧保持着古朴的建筑风格,有些在门楣之上悬挂一个造型别致的旗幡,上面写着自家售卖的商品,古老而实用。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进入南长街不到两百米,看见一家“南门头 臭豆腐·炸串”的标牌,开始以为无锡也有臭豆腐呢,仔细一看店门口斜竖着的招牌,写着“长沙臭豆腐/可以喝汤的长沙臭豆腐/12元8片”字样,原来是长沙臭豆腐,顿感亲切。
南长街的长沙小吃店可不止一家,前行不远,便看见“湘下佬·老长沙吃货铺”。我特地到店内一观,发现环境不错,宾客满座,连店门口的几张小方桌都坐满了人。吃货铺招牌上“到长沙一扇门的距离”很是“煽情”,店铺里小吃品种的确很多,自然有臭豆腐、炸小串,还有油泼辣子面/粉、糖油粑粑、冰糖凉粉、古道巷卤鸡爪、油酥手撕鸡等。看着食客们狼吞虎咽的吃相,如果不是吃完饭不久,我都忍不住想品尝一下。
还有茶颜悦色奶茶店。茶颜悦色本是“长沙特有”,最近才入驻无锡。同行的李坚先生告诉我,茶颜悦色已在无锡开办5家店,每家店都生意火爆,消费者经常排起长队。不由想起前不久的报道,茶颜悦色拟投资5.2亿元,在长沙望城经开区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茶颜悦色是以中国风为主题,茶饮名字,杯子画风,海报宣传,字体选择,店铺装修设计等诸多创意创新,大多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画,体现传统的中国古典风格。茶颜悦色处处透出典雅文艺的气息,与南长街的文化底蕴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行走在南长街上,看着一个个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地名店铺,历经一座座饱含人文气息的古老建筑,特别是一些名人巨贾的旧宅故居,令人时时处处感受到无锡无愧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依次经过周氏余庆堂、钱同义旧宅、邓氏大院、王朝仙旧宅、张氏嘉乐堂、钱少卿老宅、薛南溟故居、周氏春晖堂、莫宅等。因为是夜晚,这些旧宅故居基本都不对外开放,仅从每栋建筑大门旁的简介中了解基本情况,而每栋建筑都张挂着无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历史建筑编号,如邓氏大院为“清名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第77号”。据悉,南长街有历史建筑上百处。
这些历史建筑中,“莫宅”是对外开放的。这座老宅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年间,为本地望族莫氏老宅,迄今已500多年。现已改建为“云隐东方·莫宅”酒店,院外是南长街的繁华,院内是百年老院的安谧美丽,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饱含了幽静雅致、诗情画意。明成化(1465—1487年)和弘治年间,莫宅里出了两个进士,叔叔莫息和侄儿莫骢。旧时称考中进士为折桂,莫氏双双登科,故称“丛桂”。于是在古运河边竖起“丛桂坊”,以彰显功业,垂范后人。而今这一牌坊还是南长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
漫步南长古街,自然而然想起长沙太平老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老街与南长古街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南长古街比太平老街要长很多。南长古街全长5.5公里,整条街由青石板所砌,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如今变得透光发亮,足见古街年代久远。十里古长街,十里古运河,为方便两岸出行往来,在河面上架桥顺理成章。据记载,当年无锡境内有大小桥梁上千座,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典型景象。而在南长街现存的9座古桥梁中,始建于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桥”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无锡市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清名桥历史街区的标志。
清名桥横跨于古运河之上,原名清宁桥,由寄畅园主秦耀的两个儿子在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捐资所建,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为太清、太宁,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几经毁损,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桥体由花岗岩堆砌而成,造型宏伟壮观。后因讳道光皇帝(1821—1850年)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这座单孔石拱桥,在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无锡旅情》《清名桥》中名气大盛,如今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仍是人们寻古访幽的佳地。
跨过清名桥,便是南下塘街。以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与南下塘古弄分列古运河左右。运河在无锡老话里被叫做“塘河”,塘河有上塘、下塘之分,沿岸道路也被称为上塘街、下塘街,南长街亦即上塘街。
其实,南长街真正的繁荣是在明代,得益于南下塘砖窑业的兴盛,带动了整条街区的发展。明清之时南下塘砖窑业极为发达,清代发展到顶峰,据说故宫的金砖都是在这里烧制。从南下塘街沿着大窑路行驶,还能看到众多古窑遗址,绵延1.5公里之长,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
数量丰富的砖窑群,让无锡成为江南砖瓦窑生产销售基地,越来越多的商人聚集在这里,成为“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沿河商铺不计其数,民间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清代无锡籍诗人杜汉阶曾写过一首《竹枝词》描述无锡塘河风光,其中有“北塘直接到南塘,百货齐来贸易场。第一布行生意大,各乡村镇有银庄。”可见当年运河两岸的繁华与兴盛。
南下塘老街街面不宽,不足两米的青石板路,两侧密布着朱红色大门的老房子,是一条深具江南风情与历史沧桑的老街。现存建筑有数座明清时期的老宅,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既有浓郁古运河江南人家特点,又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石库门商贾别墅。
“下塘十里兴烧窑”主要在伯渎港旁的大窑路上,而南下塘老街上看到更多的是旧时丝厂的遗址。据记载,旧时无锡丝业发达,只有千米长的南下塘老街上就有“森明”“九余”“余纶”和“振艺”四家丝厂 ,南下塘与南长街处缫丝女工达数千人。当年因一名缫丝女工上班乘渡船不慎落水身亡,才建造了横跨古运河、连接南下塘和南长街的大公桥。如今南下塘老街头口依然有“泰昌丝厂”的遗址,据考证,“泰昌丝厂”即当年的“森明丝厂”。
南下塘街虽然孕育了无锡工商文明,繁衍造福两岸百姓,但因为是老街,局促狭窄,更多的是居民住宅和日用小商铺,如粮米店、烟酒店、日杂店等,里面尽是江南水乡人家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尽管已被纳入清名桥历史街区,力图打造成老字号民俗特色街,除了少数年代久远的民宅,还能看到各种民俗客栈、工艺店铺等,但相对于一河之隔的南长街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南下塘街依然清幽古朴、悠然清寂,少了些许商业味,多了一些烟火气。
不知不觉已过夜里10时,我们来到一家名为“两心知”的茶酒馆。“两心知”紧邻古运河,我们围坐在茶酒馆外的露天长桌旁,在运河两岸的万家灯火里聆听着茶酒馆播放的清音乐,一边品茗茶饮品尝茶点,一边畅聊人生畅谈理想,当然也有油盐酱醋、家长里短,仿佛觉得这古街、这运河,就是柔情似水惬意怡然的心灵归处……
秋天的雨也是说来就来了,我们不得不起身返回。而我在想,人生匆匆数十年,难得浮生半日闲,待时间充裕时,一定再来这运河、再来这古街,在蒙蒙细雨中撑着一把伞,漫无目的行走在幽深古巷,游走在粉墙黛瓦之间,脚踏雨水淋过后的光洁青石板,尽享诗雨江南的恬静美好……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吴戍疆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jxqnews-wap.rednet.cn/content/646754/99/1311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