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这所中职学校何以被誉为“技能冠军摇篮”?
2025-04-18 16:29:19 字号:

这所中职学校何以被誉为“技能冠军摇篮”?

湘江融媒记者 周秋燕 长沙报道

近日,2025年度“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竞赛落下帷幕,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再次获得骄人成绩:斩获11金3银5铜,总成绩位列省市中职学校前茅。

据统计,近年来该校累计斩获国家级、省、市级技能竞赛奖项超500项,仅国赛已累计获得金牌11枚、银牌24枚、铜牌32枚,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最具民生影响力教育品牌”等荣誉,成为湖南省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这所中职学校缘何成为“省职业教育标杆”,何以被誉为“技能冠军摇篮”,这背后有哪些育人逻辑?

1.png

2025年度“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竞赛中,全胜(左一)老师带领的队伍获得一等奖。通讯员 供图

2.png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通讯员 供图

以赛促学

锻造“全员竞技”的育人生态

夜灯初上,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的玻璃幕墙透出跃动的光影。20余名学生站在工业机器人操作台前,教师张涛时而俯身指导机械臂轨迹调试,时而举起密封件模型讲解装配要点——这位刚带出省赛金奖的“技术大咖”,转身又在技能社团成立仪式上接过第8代弟子的拜师帖。

3.png

赵浩(左三)在实训室,指导学生进行实操。通讯员 供图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技能竞赛早已演变为全员成长的催化剂。“竞赛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师生技能提升的引擎。”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党委书记伍秋阳的话,诠释着学校的育人逻辑。该校以技能竞赛为指挥棒,推动教学改革,将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构建了“课堂实训—技能社团—校级竞赛—省市选拔”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和“全员竞技”育人生态。

新生入学即开启“闯关模式”——高达50%的实训课时,在30余个校内基地和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展开。该校奉行小班化实训教学,要求实操时每班不超过20人,保障实训实效。当基础技能达标,学生们便循着兴趣加入细分领域技能社团,进一步淬炼技艺。30余个技能社团精准覆盖智能控制、智能制造等专业集群。

4.png

技能社团活动现场,学生们正在进行训练。 通讯员 供图

这种育人逻辑催生着持续突破。在年度技能节装配擂台,高二学生装配钳工团队将机械密封件装配误差锁定0.02毫米,引得来自中联重科的企业导师频频点头:“这精度已达到我们车间老师傅的水准了!”除了年度技能节,该校还会开展全员参与的技能周、工匠文化节等活动,将技能比拼、竞赛合作融入日常教学。同时,实训车间内设置技能作品展示区,宣传栏中张贴“技术能手照片墙”,将技术能手打造成校园明星,形成了“以赛促学”“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5.png

何劲老师(右二)带领学生进行装配钳工检测。通讯员 供图

支撑这种突破的,还有环环相扣的创新机制——学校专门成立了竞赛部,精准统筹、调配资源;校领导“承包”重点赛项;开发12门“赛课融合”教材,将赛题模块转化为教学案例;让省赛获奖作品“变身”课堂教具,使国赛评分标准化身实训标尺……备战2025年省赛时,学校从30余个社团1000余名学生中,海选出200余名学生进行集训,历经12轮淘汰赛118人脱颖而出,学校针对“网络建设与运维”等赛项还设计“模块化闯关”训练法,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命题模拟,最终捧回11座金奖奖杯。

夜色渐深,实训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如昼。从“一人参赛”到“人人练兵”,楼宇间不灭的灯火,恰似无数破土拔节的匠心,照亮智造领域的星空。

产教融合

校企共育“零距离”技能人才

除了省赛夺得11金,好消息接踵而来:该校升入高校的学生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中4人获得金牌,并获得免试升本的机会;湖南省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6名该校毕业生代表企业登上竞技舞台。

显而易见,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成果,不仅体现在竞赛奖牌上,更通过“升学—就业—社会影响力”的链条,转化为学生人生跃迁的资本。这一现象的核心在于,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将“产教融合”融入日常,用行动诠释“人人皆可成才”。

作为建设在产业园区里、扎根湘江新区的学校,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育人节拍与产业脉搏早已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精准锚定区域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战略领域,相继新增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重点打造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智慧建筑与智融商贸四大特色专业群,让“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同时,学校与园区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共育现代学徒,将课堂延伸至产业最前端,让学生接触最新、最前沿技术。此外,该校的技能考核、技能周、技能节等比拼活动,很多项目都在威胜集团、爱巴森电商等企业进行,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评委,进一步与职业标准“对标”。

6.png

学校实训基地内,朱世民老师(左一)带领学生进行电梯保养与维护实训。通讯员 供图

“我们的学生不是半成品,是拿着岗位说明书毕业的准工程师。”校长黄立的话语,还在企业实训基地里得到印证:威胜集团同款智能电表生产线正吞吐着加密工单,中建五局的BIM系统同步解析着产业园建造数据,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智能产线正有序组装着各类机械装备……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标准配备、更新设备,将车间搬进校园,把课堂植入生产线。

“真题真做”模式,使学生未出校门便具备岗位胜任力。走进该校智能制造中心,企业同款五轴数控机床正吞吐钢坯,将学生加工的传动轴组件直接放入中联重科质检系统后,合格率达92%。“这个数据,放在我们分厂都算亮眼成绩。”中联重科工程师谭勇感慨。

“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竞赛集训,通过学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学生受益,人人有一门技术。”该校竞赛部部长赵浩介绍。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学生成了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比如黄红兵等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中联重科等企业“预定”。

师资护航

匠师矩阵托举学生破茧成蝶

深夜11时,数字影音编辑实训室依然亮着冷光,教师伍育胜还在指导学生李仁彪,用渲染算法与纹理映射技术,逐帧提升片头动画的粒子特效——这是他们为某个词语的转场效果反复修改的第16稿。

三个月后,这些努力、突破化作省赛一等奖证书上的烫金铭文。李仁彪直言:“没有伍老师,就没有我们的高光时刻!”

7.png

伍育胜老师(前排右二)正与指导学生进行影音制作,实现文化意象的数字化表达。通讯员 供图

在这所被誉为“技能冠军摇篮”的学校里,既有深耕行业三十余载的“老职教人”黄立,也有手握11项专利的“技术大拿”杨明辉,还有带出4支国赛冠军战队的金牌教练全胜……他们是全国名师,是芙蓉教学名师,还是技能大师,精通前沿技术、深谙育人规律,编织着现代工匠的破茧之路。

今年备赛时,“现代加工技术”参赛团队面对软件程序被限速,圆弧加工效率不易达标难题时,郭蜻蜓教师团队精准把脉,敏锐捕捉到官方手册未注明的关键细节,实现技术突围;遭遇微量抬刀连接参数的保守设定导致机床在圆弧加工时陷入“加速-减速”的陷阱时,郭蜻蜓老师与参赛团队通过调整参数,仅用一夜测试,便将加工时长从12分钟压缩至4分钟。拥有15年带赛经验的宋小军老师应用“三段式”科学训练体系激发学生潜能,并运用模块化定时训练提高效率……这样的硬核攻坚已成日常:近五年教师团队破解46项技术瓶颈,带领学子斩获9金16银24铜。更难得的是,32项竞赛成果已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让每块奖牌都在课堂上持续闪光。

8.png

拥有15年带赛经验的宋小军老师(右一)应用“三段式”科学训练体系激发学生潜能,并运用模块化定时训练提高效率。通讯员 供图

“他们比我们更懂行业脉搏。”当被问及员工考核为何放在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时,威胜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将员工技能考核权交给该校教师。“教师是我们学校的财富,很多企业曾经想重金来挖。”该校副校长马燚笑言。

这些“双师型”导师的行业嗅觉同样惊人。2018年,老师们捕捉到养老照护行业人才缺口及未来发展前景后,推动学校在全省首开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毕业生提前半年就被预定一空。”学校副校长廖锦锋介绍,2022届毕业生中已有3人成某高端养老机构的护理主管。

虽然教学、指导竞赛经验丰富,但老师们依旧坚持充电。“寒暑假,老师们自发进企业、进机构,了解行业最前沿信息和技术,解决在专业教学、竞赛指导、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短板。”招就合培中心主任杨树雄介绍。对于青年教师,学校搭建了立体化成长平台:拜师全国劳模、轮岗龙头企业、参与竞赛指导。匡潜、罗志成、黄梅、王湘雄、杨博轩、李怀玉等90后教师迅速蜕变,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系列竞赛中夺金斩银。如今学校已形成“名师领衔-团队攻坚-分层孵化”的人才矩阵,5个省级创新团队和7个名师工作室也在持续释放能量。

9.png

90后教师匡潜、罗志成、黄梅、王湘雄、杨博轩等迅速完成蜕变,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系列竞赛中夺金斩银。通讯员 供图

10.png

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正在进行老年护理技能实训。通讯员 供图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实训车间,那些沾着机油味的教案、写满批注的示教器、反复打磨的工件,仍在续写着“金牌导师团”的育人传奇。在这里,每位教师都是点亮未来的火种,用匠心照亮学子的出彩人生。

记者手记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生态构建、以赛促教的机制创新以及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这一模式的成功,既得益于“车间比武”“以赛促练”等微观机制,更离不开区域产业支撑与职教改革的宏观环境。在这里,技能人才站上“C位”,工匠精神浸润校园,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正如20岁即成为区劳模的黄红兵所言:“技能改变命运,奋斗终成匠星。”这所学校的实践,折射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育才密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来源:​湘江新闻网

作者:周秋燕

编辑:吴戍疆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